弱水仙姑

热帖

弱水仙姑

张林生

很早很早以前,河西走廊不是沙漠,就是隔壁,只有一些因种种原因流落到这里的人,在荒滩上开辟出了一些田地来耕种。由于缺少水,只能靠天降雨水来浇地,收成没有保证,辛苦劳作一年,有时却什么也收不到,所以当中只有些零星的人家。

当时中原国家有个大臣,因为国内遭遇饥荒,眼看大部分民众流离失所,就强谏国君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这一来惹怒了国君,就被流放了,而且要他自己向西走,能走多远走多远,如有迟滞,就派兵强送。

这位大臣早年丧妻,只和一个幼小的女儿相依为命。现在女儿已经长到十多岁,可是自己却被国君流放。这样,他就只能带上女儿,往自己不知道,生死未卜的地方走去。

一路上父女艰辛地翻山越岭,走过沙漠戈壁,所见的是还是荒山野岭,荒滩野地。一路上饿殍随现,很少能见到几个人,也大都是背井离乡,举家外出乞讨的。

这对父女不顾自己艰难,掩埋饿死的,拿出仅有的食物和钱财救济危困者。这样经秋,过冬,历春,算计着也走了大半年。这时,他们身上所带钱粮及沿途官府驿站的接济也早已用光,只能靠采摘野果,拔取蒿草叶来充饥度日,艰难行进。

在走过山丹,接近甘州时,父女已有好几天没有进食了。这天眼看父亲站不起来了,女儿看了很难过,知道父亲站不起来,就意味着要倒下。

父亲已经无法支撑了,最后时刻,他拿出怀中揣着的陆续积攒的一把蒿草叶,取下肩上背的只剩半杯水的羊皮袋,交给女儿,说:“为父已经不行了,拿着这些,你继续前走。只要找到水,就能活下来。”

女儿听了很难过,可是眼看父亲闭上了眼睛,倒了下去,却没有办法。在这荒无人烟的野地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哭,也没人能听到。

女儿见父亲倒下,知道他已经死了,伤心地抹抹眼角的泪水,把他掩埋后,就又往前走去。

他记着父亲的话:“只要找到水,就能活下去。”不为自己,就是为了路途上看到的那些行色匆匆求生的人,她也必须走下去。

掩埋好了父亲,她朝那坟堆看了最后一眼,强止住悲哀,就转身又上了路。

靠着父亲留下的那些水和蒿草叶,她又走了几天。很快那些水和蒿草叶也没有了。这天她又渴又饿,走着走着,脚下一软就倒下了。几天没吃喝,她知道,这要倒下,就永远也起不来了。

那姑娘倒下后,很快就闭上了眼,睡着了。也许到了傍晚,忽然姑娘面前出现了一个面色红润,满头白发拢在脑后,相貌端庄慈祥的老奶奶。她向四处望望,南面是崇山峻岭,其他三面都是戈壁荒滩,一片荒芜,不见一个人影,也看不见炊烟,就想,这个老奶奶是从哪里来的呢?

老奶奶也猜测,这个姑娘是又饿又渴,在这里找不到吃的,也找不到喝的了。她再抬头看看那群山,远处的高大的山上,覆盖着看来很厚的积雪。她明白了,原来这个姑娘也看到了那些,想进山找水找吃的。老奶奶知道那有雪的的山其实还远呢,你一个弱女子,没吃没喝累倒在这儿咋能走到。想着,坐在姑娘旁边,用手触摸她的额头,那里还热热的。看来她就是饥渴困乏,生命暂时还没什么大碍。

老奶奶用手轻轻抚摸着姑娘,叹息着:多可怜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过了一晚。

第二天天快亮时,那姑娘感到身上温热,就动了一下,翻了个身。老奶奶见了,就起身离开了。临走时,在姑娘身边放了一些食物和水,放好这些,转眼就不见了。

昨天姑娘倒下时,迷迷糊糊睡着了。一会看见了一个白发老奶奶,还坐在了她身边,用手抚摸她的手和身上。她本来身上有些冷,有老奶奶抚摸,她觉得那手是那么温热,每摸到一处,都感到热乎乎的,那么舒服。

这样一直到半夜,老奶奶拿出一条长长的红色的带子,交给姑娘,说:“你歇着,天亮了,拿着它去找水和吃的;要找不到,你就用这红带子碰触地面,碰到的地方,就会有水。”说着,快天亮了,她放了一些吃的和水,就飘然离开了。太阳刚露脸,姑娘醒来了。看看初升的太阳,回忆着夜里做的梦,可是看一看,身旁果然放着一些食物和水,手里握着一根长长的红色带子,原来自己是做了个梦,可是眼下这些东西也是真的,她就相信了老奶奶的话,收起那个红带子,吃了一些东西,喝了一些水。这一来,她精神大振,就按照前面想好的,依然往山里走去。要到那有雪的山上,引来雪水。走上山的路费劲;要翻山越岭,十分危险。但姑娘吃了老奶奶留的食物,喝了她给的水,浑身都是力气,就一步不懈地往前走去。

走了几天,老奶奶留下的食物和水没有了。走到一个山弯,再也走不动了,姑娘望望前面还远的有雪覆盖的山,无力地坐了下去。

坐了一会,她觉得这样不行,找不到水喝,找不到食物,一直坐下去,就只有死亡。

这样想着,她站了起来。可是几天没吃喝,她站也站不稳,更不用说走了。

站了一会,姑娘忽然想起了梦中的老奶奶,想起了她说的话,想起了她给的东西。于是,她从胸口那儿,拿出了收藏起来的红带。

刚拿出,那红带的一头就掉落送到了地上。谁知,那被红带碰了地方,竟然地缝裂开一点,出了水。那水清清的,在太阳光下,亮闪闪的。姑娘看了非常欣喜,就手持那红带舞了起来。红带每碰触一下地面,那里就下陷,出来水了。过了好久,这里已经有很大一汪水了。

这个地方叫曼台,不远处就是黄藏,前面有座山,就是马蹄山。后来人们在那山上凿壁,建了个寺,就是马蹄寺

姑娘见有了水,更高兴了。又拿这红带,对着面前及远处的山舞了起来。那些山上也流下水来,往这儿汇集;甚至,连远处的那雪山,也融化了水,往这儿汇来。这样,前面那个池塘越来越大,水也越聚越多。姑娘见了,更加高兴,停下舞动,用手捧着喝了一些水,更有了精神。接着,她又在那山谷间找到了一些野果吃了。

有了水喝,有了食物,姑娘看到了希望。但这还不行,想想去世的父亲,想想和父亲一路走来所见荒凉景象,姑娘下决心要把这里的水引到那荒芜的大地上,让那里长树木,长庄稼,有更多的人来耕织劳作,得到温饱,让这里能有生机。

于是姑娘就舞着那红带,从曼台黄藏马蹄出发,往山外走。走过的地方,红带碰触,地面自然裂开,上面的水流来,形成河流,红带碰触到的地方,有的也会涌出泉水,这样水就越来越大。

走了几天,走出了山。在山口,因为有了水,有很多鸟儿飞来饮水。成群的鸟儿飞来,那景象非常美好。其中还有几只山莺,饮了水,叫声更清脆了。人们见了,就叫这个地方为莺落峡。出了山口,姑娘停下了舞动,抬眼向远处看看,只见东北面还有些山,多的是沙砾地,种庄稼肯定不好;而西北则是广袤无垠的沙荒地,总体也平坦,如果有了水来浇灌,肯定能开垦出良田。

可是自古水向东南流,能引到西北吗?姑娘又想起了梦中老奶奶的话,就坚信:我有这红带,自然能把水引到该到的地方。

姑娘再放眼望望西北,看好了方向,就舞着红带向那里走去。这时从东面山丹那里也开河汇来,西面梨园口那里也开了河汇来。有了山丹河,梨园河的水加入,这条河里的水更大了。姑娘见了信心大增,渴了回头喝点河里的水,饿了在一些有植被的地上采些野果等食物。有了力气,就没明没夜舞着红带,一直向西北大漠深处走去。

很自然,往西北走,有些地方地势高,姑娘舞动那红带,河水从上面过不去。但那水好像知道姑娘的心思,自己想办法,就从地底下流;到了低洼处,再流出地面。这河水时而现,时而隐,但始终不改方向,一直跟随姑娘脚步,随着她手中的那红带起伏,向西北流去。

就这样,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春花也开了,又到了下一年的盛夏,那姑娘到了一片更大的沙海中,由于劳累过度,坐下来休息,谁知,一阵风刮过,她不见了踪迹。

但那条河依然滔滔流动,水进入了沙漠中,这就是今天的居延海。浩瀚的沙漠中有了水,周围长出了很多树木,其中有火焰燃烧般的红柳,有千年不倒,倒了不枯,枯了不死的胡杨,还有沙枣等不少树木,水边芦苇婆娑,蒲草摇曳。

沙漠中有了生机,可那姑娘没了影踪。但她开辟的那条河,滋润了河西的大片土地。这里有了水,不少人都前来垦荒种地,时间一长,形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绿洲。在这一片片的绿洲上,除了种庄稼,人们还栽了各种树木。那些树木长大了,有的结上了甜美的果子,有的人们用来建造房屋,有的作为材料制作家具。闲地上的草可以用来养殖牲畜;草间,更是有各种花,装扮着河两岸的美好景象。

河水里有鱼,河水在一些地方汇聚,浸润,形成了块块沼泽;渗透地下,还形成了片片湿地。那里的池塘里有鱼,遍地花草树木,天上飞着各种鸟儿,总之这里成了一个粮草丰美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活力。在荒凉的大西北,像个明珠。人们喜欢这里,看着那河水清澈,细细润泽土地,给他取名叫黑河。因为毕竟地势西高东低,河水向西北流,有些地方很缓慢,尤其是在下游还时隐时现,这里的人们又叫这河为弱水。

有了黑河水,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思念那开河的姑娘,传颂着她的故事。为了表达对她的感恩之情,有人还在中游的河边沙漠里建了一座庙来纪念她,叫仙姑寺。因为仙姑开河,受到了白发老奶奶的启示和助力,也称这寺叫奶奶庙。后来统一名称为香古寺,至今香火鼎盛。

=============================================

作者简介:

张林生   甘肃临泽职业中专学校教师。在《短篇小说》《《教育艺术》《三角洲》《齐鲁文学》《甘肃日报》《德育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lyptsls的头像-西北文学网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