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行吟

河西走廊行吟

张林生

西过黄河,任性分布,障眼挡途的大山仿佛有了规矩。那山相互揖让,总体东西向排列,尽可能隔得远一些。退一步,再退一步,虽然高大,却显得很谦和。深沟大壑也逐渐减少,一条长廊有狭而阔展现开来,山间地势也渐渐平坦。

我知道此刻已进入河西走廊。

昂首四顾,“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古诗在心底萦回。穿行走廊,在饱览沿途的美景____大漠戈壁,草原牧场,高山冰川,河流绿洲;感受高天流云,孤烟落日,苍凉寥远;回味丝绸之路,驼铃声声耳畔回响的同时,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像画卷一样展现在眼前。走过河西走廊,经过许多重镇和关隘—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阳关、玉门关等等,仿佛在触摸一幅幅历史画卷。

就说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吧。首先,仅这些地名就概括了那一段段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历史,寄托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读懂了这些郡和关的历史含义,也就真正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强军强国,走进新时代的今天,走走这些郡和关,探寻其名称意义,会对新时代有更深的理解。对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有信心。

河西走廊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历史上贯通中西的交通要道,是从古都长安通往西域的黄金路段。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出发,途经这里一直向西延伸。

吟着王之涣的另一首名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觉就到了武威。这里古称凉州,是河西走廊最东边的一个城市,曾是长安以西最大的边陲要塞。单从这个名字上就让人感到一种雄浑壮阔,奋威扬武的气势。二千多年来,它就象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雄踞在大漠边陲,屏护着身后辽阔的山川大地。

也许正是这广阔的土地,才养育出骠悍威猛的关西大汉,才孕育出如狼似虎的西凉大军。凉州,古诗文中频繁出现的古地名,就是此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武威市。远在匈奴控制河西走廊时,他们已在这里建起了城市,当时叫做姑臧城。汉武帝为了彻底摆脱匈奴人的袭扰,决心平复河西走廊。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征伐,他带领大军从祁连山口进入河西走廊,转战几个匈奴属国,使其在河西的主要军力被消灭,河西走廊从此被打通。奋扬武力,彰显大国神威,这情势才与汉帝国匹配,这是大汉王朝盼望已久的胜利,虽然来得迟了一些,但振奋人心。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武功,汉武帝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武威,寓意涵养蓄积强大的武力后盾,展现宣示赫赫国威!

霍去病的名字就这么和河西走廊连在了一起。这个十八岁就开始从军的传奇人物,戎马一生,视驱逐匈奴为已任,连年征战于大漠荒原,终于把匈奴铁骑给驱赶到大漠深处。他那“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誓言,至今还回荡在河西走廊辽阔的上空,回旋在华夏大地,激励着炎黄子孙。

除了刀光剑影的战争史外,武威还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委婉优美的凉州词就发源在这里。且看张籍《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汉朝以后,这里先后曾是五凉的首都,大夏国也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现在的武威拥有国宝“铜奔马”和“大夏碑”,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提到河西走廊,那可是名震华夏。在这里,早就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金张掖,银武威”。能把自己的名字冠在赫赫有名的武威之前,戴上“金”子招牌,张掖靠的就是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带来的富庶和人文荟萃。

张掖的别称叫甘州。八声甘州也许于此有关,已经成为文人习用的词牌。以此创作的词有很多,不做赘述。

南祁连,北合黎仿佛是和宽阔的走廊匹配的巨大的栏杆。走在这里走廊的形象更加鲜明。

和武威相比,南北两山间地势更加平坦开阔,再加上黑河等河流的滋养,这里特别适宜种植。所以张掖林茂粮丰,种植业十分发达。夏秋季节瓜果飘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有大漠风光,又有江南景致。古人留下了这样的佳句“不看祁连山上雪,错把甘州当江南”,表达了对它的赞羡之情。

张掖物产丰饶,主要靠贯穿全境的那条黑河——弱水。这条河流的历史十分古老。称为弱水,是因为它湍急清浅,不能用舟船渡河。就是这么一条河,却倔强、执着地向西北流去。一头扎进辽阔的荒漠戈壁,为了她的追求,避开阻隔,有多段甚至流入地下,仍不改道。这和其它地方的河流的取向迥然不同。这样看来,也许古人认为它太赢弱,就把它称为弱水。弱而特立独行,不改本心;弱而保持自尊和个性,这不能不令人沉思。而正是这条四季流淌的弱水,在张掖的土地上编织了一张沟渠纵横的水网,蕴蓄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湿地,滋养了一块块良田,把这块大漠荒土,变成了塞外能跟江南媲美的富饶之地。

据说,匈奴统治时期,张掖是匈奴右贤王的领地。为了获取生存优势,匈奴常出兵袭扰大汉属地。神勇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西来,在这里彻底击破匈奴军,从此匈奴被迫离开河西走廊,远远地遁入沙漠深处。当时匈奴的歌谣就唱到:“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与此相对照的是大汉天子的扬眉吐气,慷慨激昂。汉武帝闻得霍去病大胜,欣喜之极,就把这个地方取名张掖,其意思就是“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一直到这个时候,中国这个巨人才开始伸起了臂膀,站直了身躯,巍然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所指的沙场,就在这平野苍茫的河西走廊上。吟咏这首诗歌,是谁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远在大漠深处的古城酒泉。

酒泉是霍去病的大军把匈奴铁骑赶到玉门关以西的大漠深处后欢庆胜利的地方。王师铁骑踏破河西沉寂,一路杀来,荡平走廊,为王朝长治久安打下基础。汉武大帝是多么踌躇满志,又是多么兴致勃勃!他等不及班师凯旋,为祝贺这历史性的胜利,急急从遥远的长安运来美酒赐给霍去病。从中足可看出汉武大帝该是多么欣喜!来不及卸下铠甲的霍去病更是高兴,慷慨地把这御赐的美酒倾倒在甘泉里面,和部下将士共饮,这个地方因而就以酒泉为名。想想当时,万马千军,壮志已酬,将士同欢,共饮酒泉,那当是一幅多么让人心醉的画面!

那种能盛装葡萄美酒的夜光杯是酒泉的特产。它们采于寒冷的祁连山上,被工匠们打磨后,又一刀一凿用心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我相信,会有不少人都梦想有一天能站在酒泉的戈壁里,迎着风沙,举起一只夜光杯,喝一口产在这里的葡萄酒,体验一下古代边塞将士的豪迈情怀。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酒泉,雄奇的阳关、玉门关也早就令文人墨客神往。吟这些古诗,探寻那些古迹,如今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这里还有大型钢铁基地____嘉峪关。这个地方古老而年轻。说她古老是因为她是明长城最西端,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说她年轻,是因为她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一座钢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新型工业和文化旅游城市。而玉门油田,则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出生成长地,也是铁人精神的发源地。更使酒泉闻名天下的是建在这里的卫星发射基地——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中华民族曾经在这里举起了手臂,畅饮胜利的美酒;现在又在这里向太空展开了翅膀,拥抱宇宙。

“敦,大也;煌,盛也”。大而盛,这里不是自大,不是老大——气焰嚣张,飞扬跋扈,骄横放纵的霸主;而是大气磅礴,昌盛兴隆——恢弘的气魄,大度的包容,卓越的追求。

按理说整个河西走廊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金弋铁马的拓疆史,西汉大军把匈奴铁蹄从武威一直赶到大漠深处,并把西域诸国揽入统治区域,最前沿的地方也是敦煌。李白在《关山月》诗中就写到:“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但在历史上,这里却没有成为军队杀伐的战场,反而成了一个佛教东传的重要枢纽,成了一个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人文荟萃的和平兴盛之地。这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理念。这也启示我们:能战方能止战得和。

河西走廊的收复和打通,把遥远的西域国家与汉朝连在了一起,从此开始有了名闻天下的丝绸之路。而敦煌正当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当时中西方交通的“咽喉锁钥”。 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学者、僧侣往来不绝。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西汉把它从酒泉郡中分立出来,单独设立了敦煌郡。在后来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战争中,敦煌一直承担着大后方的作用,为前线将士转运粮草,提供军队休养生息的处所。也许正是这样相对平静的环境,才造成了敦煌在河西四郡中特殊的成就。而这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正是靠国力强盛,武力强大换取的。

在敦煌,让世人惊叹的,当是佛教圣地莫高窟。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石窟,那一幅幅色彩斑烂的精美壁画,那些珍藏在石窟中的浩如烟海的文物,无不让人感到震憾。先民们在这沙海中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来珍藏那些艺术珍品,已经表明敦煌这个地方不寻常,真有超乎尘世的灵气和造化。

敦煌以西,就是有名的阳关和玉门关,这是古时出入西域的两条道路。那些走过河西走廊的使节或商人,在敦煌稍做歇息后,就要顶着灼人的太阳,迎着凌厉的风沙、寒气向沙漠深处进发了。

到了这样的关隘之处,回望中原苍茫廖远,脚下的沙漠高低起伏,无边无际;前方征程,坎坷多艰,生死难料。跨出一步,也许就是天涯永别。面对此情此景,任谁不会慨然长叹、淆然泪下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喟,也就容易理解了。

这时,我想到,如果说历史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那么河西走廊肯定是其中精彩的章节。历史的车轮驶进了新世纪,这条阳关大道早已繁华落尽,曾经繁盛的河西走廊已经优势不在,丝绸之路的风采也早已成为一种让人回味的遥远记忆,但今天这里也赶上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 “一带一路”的春风已经再次将她唤醒,让她重现活力,再现魅力。此刻任谁不说“西出阳关尽故人”“春风常驻玉门关”。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lyptsls的头像-西北文学网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