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竹枪”

  去年春节前,我回老家帮父母打扫卫生,清理杂物房间时,竟然发现有一支被遗忘多年、布满灰尘的\”竹枪\”.我欲弃之,母亲却不舍得扔掉,说是上面有太多太多的记忆。

  \”竹枪\”是海口羊山地区的叫法,其外形简朴自然,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其实它就是一条扁担而已。与扁担不同的是,它是用硬竹做成的,比扁担略长一点,两头尖,专用于挑柴草等大件东西,是生产生活中的用具之一。

  为何叫\”枪\”呢?我想,那是因为解放前,在那兵荒马乱、土匪强盗四起的年代,家家户户都要备有几条这样的\”竹枪\”,平时当扁担用,应急时就当防身武器,它既可以打又可以刺,其作用堪比\”枪\”吧。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柴火在农家的地位可重要了。那时的农村,柴火紧缺。有的妇女做饭时,饭还没有煮熟,柴火却没了,一着急便将鸡窝的稻草拽下两把,塞进锅底,解燃眉之急。而在我家,这种情况从来没用发生过,因为母亲一见家中柴火少了,便急急拿起她的\”竹枪\”上山。羊山地区农家柴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上的灌木,另一种是农耕时的稻草、甘蔗叶、黑豆杆等,这类柴火容易找,但不耐烧,所以农村有这样说法:\”勤人烧柴骨,懒人烧蔗叶\”.

  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生离不开\”竹枪\”,除赶集外,她出门必带\”竹枪\”.

  在生产队集体挑粪挑苗时,人家用的是扁担,母亲却用的是\”竹枪\”.虽然\”竹枪\”使用起来不如扁担方便,但回来时只要有时间,还可以用\”竹枪\”顺便挑回一担柴火。母亲是个砍柴的能手,一上山,一眼就能看出灌木中哪些是耐烧的\”硬柴\”,哪些是不耐烧的\”软柴\”,所以我们家的柴火每每都是堆得满高满高的。遇上雨水季节,或邻居断柴火时,母亲总是让我们送上一小捆柴火。

  记忆中,母亲的两手腕总是贴满止痛膏,手指头布满了大小、深浅不一的皲裂。我那时候小,不懂事,连问个为什么也没有问过,母亲也从来不说,只是她一有时间,就拿着 \”竹枪\”出门。

  一年四季,母亲似乎总有挑不完的东西,风吹日晒,为的就是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母亲挑东西的时候,\”竹枪\”两端有节奏地上下晃悠,并发出\”吱吱\”的声响。

  随着我们的长大,先后外出参加工作,生活中使用柴火也越来越少,家中的柴火也整整齐齐,越垒越高。后来,国家封山育林,枯枝烂木到处可见,母亲看到经常惋憾可惜。后来连农村都用上煤气了,还有电磁炉、微波炉、电烤箱等等家电,即方便又卫生,也没有油烟。开始母亲怎么也不相信,没有\”火\”怎么能做饭,能煮得熟吗?现在的母亲,终于也懂得用煤气、电器煮饭了,早就告别了世世代代传统的方式。母亲说现在的人命好,煮饭都不用\”柴\”,如今这个\”柴\”也不见\”火\”.

  母亲告别了柴火的同时,也告别了她的\”竹枪\”.岁月在母亲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皱纹已经爬满了她的脸庞。\”竹枪\”静静地躺在杂物间里,虽然落满了灰尘,但依旧滑亮,我知道那是因为它浸透了母亲的汗水和辛劳,那暗黄而滑亮的\”竹枪\”,是母亲一生朴实勤劳的见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