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印迹

       清晨的美丽很是让人心动,漫步走向阳台推开窗户,清新空气中夹杂着热气扑面而来,一缕阳光透过洁白色的窗帘,非常耀眼。告诉晨曦中的人们,又一个夏日火热的日子开始了。遥望远处的洪庆山,那一缕阳光不经意间正好照在我的脸颊,气息还真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此时,天空已经大亮,霞光万丈,我知道,这一缕阳光就是我心中的那一道“曙光”,照亮了整个世界,仿佛听见沟壑间、枝头上鸟鸣的声音,看到村子家家户户屋顶炊烟袅袅,这种意境勾起了多少回忆。曙光,指破晓时的阳光。出自唐彦谦《早行遇雪》诗:“鸡犬寂无声,曙光射寒色。”从词面上解释即黎明时的阳光从云层中照射下来驱散了空气中的寒意。

       在我的印迹里,曙光是儿时记忆中的一个生产大队名字。这里就是我儿时成长的地方。地处渭北高原境内,地势自东向西呈阶梯形升高,西边距县城15公里,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隔河相望。关于村庄的名字,循迹溯源,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政社合一时期,隶属人民公社下的生产大队,属于人民公社领导下的曙光生产大队,由四个生产队组成,也叫生产小队。生产队直接管理“农户”,农民叫社员,集中出工集中收工,劳动实行工分制。经过二十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摸索和探索,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公社体制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在1983年以后,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重建乡体制,村庄名字也借此机会做了更名。

       至于村庄名字的变化,在村里也流传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地处渭北旱源地带,由于地下水源不足,缺水严重,当地口语化加上谐音,“曙”与“水”(fu)读音不分,结合缺水因素风趣的把曙光大队比喻为“水光大队”。此后,由于建乡体制的改革,村庄由曙光生产大队改为现在的村名。

        人民公社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实行政社合一、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70年代初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人民公社时代。村庄懵懂记忆是曙光生产大队,学校名为曙光学校。生产大队下设四个生产队,我们属于第三生产队。当时,各生产队在自己区域附近树上都分别挂有铁铃铛,以铃铛为号,召集本队社员开会或田间上工。有专门的牲口饲养室,牛、马、骡、驴分类圈养,从铡草、喂养、垫圈、出粪等工序由饲养员专人管理。生产资料、农器具、粮库设专库房集中管理。副食存放在借地势较高的沟堰挖出来的土窑里,里面几个洞是互通式的,因当地土壤质地特别适合红薯的生长,所以红薯就成了主要副食。蒸着、煮着、插片晒干磨面压饸饹各种吃法。生产大队有大队部、林场、学校、合作社、药铺、发电房,土墙上用石灰粉发的人民公社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学大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口号随处可见。各生产队有猪场,像是经过训练似的,到时间放栏各回各家,吃饱后在社员出工前再收进去。

       由于物质溃乏,粮票和布票是计划经济产物,日常生活实行定量计划供应,实行票证制,“吃、穿、用”三大类商品,有粮油、肉、煤、棉布、自行车、电器票等等五花八门票证进行商品流通,唯粮票使用时间较长,于1993年全部取消,商品敞开供应。受当时条件所限,村里还不通电,人们生活都是日落而息,天麻麻黑只能点煤油灯照亮,在微弱的亮光下大人缝缝补补,时不时用纳鞋底的针尖拨弄火苗增加点亮度,孩子们在一旁写作业,鼻子通常被散发出的煤油烟熏得乌黑,顺手一擦秒变包公。更没见过现在的蜡烛,即使后面见到,也叫做洋蜡、洋火、洋糖、洋碱、洋瓷缸、洋瓷盆等西方名字。用水困难是村里最为突出的问题了,由于地处渭北旱塬地带,地下水源严重不足,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虽然各生产队挖有涝池,但是长时间不下雨也无际于事,池底干涸在所难免。那时翘首以盼的是风调雨顺,生活、庄稼全是靠天吃饭,家家都有储水的水窑,每每下雨赶紧收集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或是把厨房里盆盆罐罐等大器皿拿出来接水,闲避之余躺在炕上听着嘀嗒嘀嗒的水滴与盆壁发出的声音,简直就如一曲动听的原生态交响乐。或是经过多次院内清扫除去杂质,简单用毛巾挡住入口过滤收集入窑,再用漂白粉杀菌沉淀后食用。穿衣是老粗布的,基本统一标准黑颜色,制作流程相当繁琐,从弹棉花、搓碾子、纺线开始,经过排线成卷、上机织布、大锅染色、裁剪缝制等一系操作穿上新衣服,全部工序相当不容易。穿破旧的衣服拆洗再利用,用浆糊一层层粘在墙上,俗话叫“疙背”,待干后按脚的大小剪下再粘一块,包边纳底缝上扇面,一双布鞋大功告成。穿戴全部是纯手工制造。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最为特殊,放在现在就是一种时髦。老汉棉布鞋脚上蹬,裤腿用布条裹紧,老棉袄腰间勒个长条白布袋,头戴大帽嘴叼烟斗,还吊个烟带,躬腰舵背转着圈推动碾盘磨面。老太太们受封建迷信幼年缠足,颠着小脚蹉着碎步围着木制的器皿罗面。

       低矮的房屋,屋顶大都是用碾过麦子剩下的麦草分层压茬覆盖。围墙大都是两边用麻绳捆绑木椽、正面顶个木板,下面人一铁锨一铁锨丢,上面人手握下端带有圆石头的柱子上下配合夯起来的土墙。那时候交通极不发达,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辆汽车,最常见的就是大队里的东方红拖拉机。人们出行大部分靠双脚行走,在那个年代村里好多年龄大的老人甚至一辈子没去过县城。自行车很少见,下雨天要想出村,条件稍好骑自行车经常会遭遇前后轮被泥泞绞困,在现在相当于汽车轮胎突然处于抱死状态。这时候就是车骑人,提起车架搁置肩头扛出村头。巷道全是土路,大多时候积有塘土,有拖拉机或农用套马车经过,尘土飞扬,遇下雨天就成了真正的“水泥路”,有水有泥,大雨天大卡车进村陷入泥泞在所难免,常常需要大家推车帮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分田到户包产到组进行了大胆偿试,迈出载入史册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步,改革开放迎来滚滚春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掀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把土地按户按人、生产资料、牲畜分发给农户,大家自行搭建牲口棚,或者把进门过道用根木棍隔开饲养。分田到户,以家庭为单位由农户自行开展生产劳动,缴纳农业税,上缴公粮。热火朝天,干劲十足,过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这种体制变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