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方寸之间天地宽——这是人们对邮票的赞美。提起邮票,人们就会想到写信,因为信封上那小小的邮票,寄托着人们对家乡无限的愁思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封信、一颗心,传递着乡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在邮电人的记忆中,“人民邮电为人民”一直是他们服务群众的宗旨。在我的记忆当中,对邮政的印象还是形成于小学时期,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通信发展还比较滞后,大部分农村都不通电话,更别提偏远山区了,那时人们主要的联系方式便是收发电报和书信往来。
我们的学校和大队部是对门,放学时经常会遇到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送信的挎包上“中国人民邮政”的字样特别显眼。邮递员把信件和报纸交到大队部门卫手里后,学生都围着他,等待着、期盼着,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来信,哪怕是有给邻居家的来信,给他们捎回去也是高兴的。
那个时候,想要把对亲人的思念,或者把家里的情况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只能靠寄信。如果遇到家里有紧急或突发情况,发个电报传递信息是最快的途径。
当时交通不便,村里的人想要寄封信件或者发个电报,一般都需要步行至几公里外的镇上,到邮电局的窗口去办理。买好信封和邮票,从兜里拿出提前写好的书信,用糨糊小心地粘贴好邮票,再投进外面的信筒或信箱,整个寄信流程才算完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带着梦想与期盼,我参军入伍走进军营,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对于从五湖四海汇集到军营的战友来说,在当时通信不畅的时代,书信就成了连接我们与亲人朋友最重要的情感纽带。几乎人人都要在训练之余写家书,信寄出去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大家在心里盘算着这封信从驻地到老家要多长时间,从地区到镇人民公社再到所在生产大队的时间,天天都盼着通信员能叫到自己的名字。那时,军邮有专门的通信员收发信件,也正是在军营的那段时光里,我亲身体验到“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
1998年邮电分营后,“中国邮政”成为国家邮政局的企业标识。这一年,我转业来到邮政,正式成为邮政的一名“绿衣使者”。通过几个月的培训,我被分配到市内支局工作,在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快熟悉和掌握了邮政营业窗口业务。后来,我调至邮件处理部门,这里也是邮政分拣、封发、转运、运输的全过程服务中心。其间,我见证了中国邮政的二次创业以及后来的跨越式发展。
近30年岁月里,我目睹了企业的成长历程和辉煌,有辛苦、有汗水、有收获。“营收—分拣—运输—投递”几个关键词,构成了邮政全环节的缩影。我见证了邮政系统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发展,参与过校园包裹、“秋收会战”和“双11”等旺季生产重点项目。作为邮政行业的国家队,我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
如今,“情系万家,信达天下”成为中国邮政的使命。在党旗的领航下,我们将践行绿色邮政发展理念,结合企业发展新要求,一如既往地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