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是个开公交车的司机,还有四年就到退休的年龄了,身材高大壮实,精力充沛,迟早见人总是笑嘻嘻的。
两个眼睛中间凸起的一颗痣,对他来讲是福气,是“天眼”。
和老李认识的时候,两眼正中上的这颗痣特别明显,在团部汽车队是个开车的司机,我和他之间的关系非常要好,从小李一直叫到老李的年纪。
老李,地地道道的关中汉子,外表看着五大三粗,大大咧咧,走起路来稍微有点女人味,背影让人感觉扭捏。但,人很乐观,精气神十足,见人总是笑嘻嘻的,宽大的脸庞堆满笑容,憨态可掬。
开车可是一把好手,开车、修车经验老道,技术过硬。每每提到技术的时候,他总是会心的一笑,说“这功夫都是在部队打下的底子,积累了经验”。我想了想,也就是,在团部汽车队里,当时的小李经过教导队训练后,劲头十足,平时也善于钻研,开车及修理技术日益见长,从212吉普、小中型面包车、130轻卡、141大卡以及40座的大轿车等等,都能手到擒来,得心应手,到后来,驾驶团部职工上下班通勤大轿车,直到转业。
此后的老李,来到公交公司上班,成为一线公交车司机,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每天的工作就是行驶在固定的线路,开好安全车,用他标志性的微笑,履行着平凡却承载着不平凡的岗位职责,从两节车厢连在一起的加长公交车,开到现在新型的电动公交车,每天穿梭于城市南北,起早贪黑是家常便饭。那满脸堆笑的服务态度,连连赢得乘客夸赞,好多人都喜欢坐他开的车,这也是老李最开心的时候。
公交车司机,常年坚持在工作一线,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承担着市民出行安全责任,牺牲小家,时长受到不公平的批评或指责,有时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即便这样,多年来,老李手握方向盘,依旧初心不改,默默地坚守奉献着。
老李,不仅人随和,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也是个很热心肠人,为人和善。
曾经有一次在靠站过程中,一名老太太下路沿台阶准备乘车时突然滑倒在地,老李看到老人很痛苦的样子,想也没想,和另外一个热心乘客,把老太太抱到座位上坐下,怀疑老人脚踝关节骨折,眼看老人行动不便,非常痛苦,离调度站也不远,二话不说直接向医院驶去,老人的家属此时找到担架已在门口等待,将老人安全送到医院门口后,放心的离开了。这种行动,得到了当地电视台的关注,《第一新闻》栏目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老人家属声声表示感谢,镜头前的老李却有点羞涩。
开上公交车的老李,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接打电话,没有正常的节假日,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慢慢变得少了,很容易让人误解,“打不通”的名号也就这么被大家叫起来了。
我曾经问过他,“整天开公交车,你烦不烦”,他说,“咋能不烦嘛,可这就是工作呀,既要保持高度集中,遵守交规,还要保证安全,让每一位乘客感到舒适”。不过,也有乐趣,“整天从大北郊到大南郊能看到固定的风景,上下车的人也不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讲理的,也有些瞎锤子不讲理的,胡搅蛮缠,特别是遇到堵车心烦的很,这都习惯了”。有时,老李也给我发发牢骚,说:“老人年龄也大了,媳妇身体又不好,家里事情多的,也照顾不上,现在城市交通、地铁发展快,精神和工作压力大,各条公交路线都不好跑,有时候都不想干咧,但是想想,不干又不行,还得挣钱养家糊口么”,听到这,真实体会到老李的不容易,在这样平凡的工作压力和乐观的心态下,难能可贵。
一天,晚饭后,我在马路上散步,路过公交调度站的时候,听见有人喊我,便放慢脚步看了一眼,那张再熟悉不过的面孔,满脸堆笑的喊着我,说,等一下,进站谝两句。
在简单寒暄的交流中,能感觉到由于年龄的关系,也许是跑了一天的车,老李的状态看上去略显疲惫,说:“还有一圈下班呢,车上有从老家拿的柿子,还没顾上给你送呢,刚好”。喝了几口水,快速地去了个洗手间,又到点该出发,然后和我告别了。
此时,天已麻麻黑,路灯已点亮,我一直望着老李开的公交车尾灯消失在城市夜幕里。
暂无评论内容